名稱:山東臨沭縣臨沭街道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暨重要節點詳細規劃
項目介紹
一、地理區位
項目地所在的臨沭縣位于山東省最東南部的蘇魯交界處,因瀕臨沭河而得名。東、南分別與江蘇省贛榆、東海兩縣交界,西、西南與河東區、郯城縣相連,北與莒南縣接壤,距臨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不足10公里。
二、規劃對象及規劃范圍
規劃對象:項目地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縣城東南部。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主要由六合社區、桃官社區、史丹利現代農業示范園、西河口村、東河口村、蒼源河等組成,總面積約30000畝,具體規劃范圍如下圖所示。
三、資源評價
項目地以農業生產為主,規劃范圍內有田園社區、現代農業、創意農業(多肉植物盆景)、農業科技試驗基地(史丹利)、家庭農場等田園綜合體的重要組成要素。綜上所述:項目地資源組合性較好,但缺乏重量級旅游資源,旅游開發的關鍵在于創意。
自然旅游資源:蒼源河、桃源河、官莊河、田園紅石群(田園丹霞)。
人文旅游資源:水利文化資源(提水灌溉)、鄉村民俗文化資源;六合社區、桃官社區、六合家庭農場等暗含的和合文化。
農業旅游資源:桃、梨、草莓、非洲菊、多肉植物、太空作物等。
四、總體定位
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先導,通過“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實現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養生養老等復合功能,形成以“和合文化”為靈魂,以民俗文化為韻味,以“田園夜旅游”為主要特色的集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農事體驗、養生養老、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五美”田園綜合體:景色美、產業美、社區美、生活美、休閑美。
形象定位
田園不夜谷 和合文化園
“田園不夜谷”——點明項目地是以夜旅游為特色,以此為核心發展休閑旅游,促進三產融合。
“和合文化園”——點明項目地的文化內涵,滿足合家歡樂的訴求,展示和諧旅游形象。
發展目標
綠色果蔬有機生產基地
全國知名的4A級鄉村旅游景區
五、空間布局
一核一帶、一心四區
一核:景觀吸引與休閑集聚核
一心:旅游服務中心
一帶:蒼源河觀光休閑帶
四區:
居住發展區創意農業體驗區
項目舉例
1、景觀大門
以現代幾何手法,結合農業景觀,設計對稱的景觀大門,傳達和合文化意向。
2、游客服務中心
包括售票處、咨詢處、展示廳、購物處、園區管理處、旅游廁所等服務單元,打造集“旅游集散中心+商業活動中心+休閑娛樂中心+文化消費中心+智慧旅游中心”等于一體的商旅一體化、文旅一體化、產業集聚化發展的服務平臺。
4、停車場
空間設計:用綠化分隔空間,減少噪音、灰塵和分隔規線。大車、小車;私家車,團體車分開停放。
遮陽設計:因地制宜采用蔭棚、拉網、懸挑等各種形式,種植攀緣植物,減少陽光直射、美化頂面和背景,加深綠化容量氛圍。
地面設計:選擇適合停車又生態的鋪地,介決車輛荷載、排水、透氣、減塵、反光、降噪諸問題。
環境設計:以人為本進行設計,要意識到停車場設計不單是組織交通問題,更是留出合理必要的生態、景觀空間,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5、民俗文化村
借鑒陜西咸陽袁家村成功經驗,整合臨沂民俗文化(撲蝴蝶、龍燈、扛閣、印染、剪紙、書畫、柳編等)、特色小吃(沭河老鴨湯、沭河米蛤湯、美酒煎燜鯰魚、臨沭攤煎餅、臨沭花生、美味鍋貼、臨沭刁家烤全羊等),保護好鄉村機理,留住鄉愁,把東河口村打造成集特色美食、民俗文化體驗、民宿度假等于一體的臨沂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村。
民宿改造意向(東河口村紅磚房較多,可以使用裝飾紅磚材料對外立面和內部進行改造,使民宿更美觀、簡潔、有特色)
6、陸合家庭農場
重點發展特色種植(發展特色采摘)、特色養殖(開發特色餐飲),同時利用綠色農產品發展體驗式加工作坊,如水果作坊,提高農業附加值。
7、田園廣場
從場地設計等方面充分體現和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