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縣曉起歷史文化村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案例分析
詩情畫意,又見炊煙升起
2013年4月,正是萬物復蘇,草長鶯飛的季節,我們應曉起村之邀,對曉起做一次旅游規劃的項目回訪。
時隔十年,我們課題組再次踏上這片如水墨畫般詩意的土地。水中倒映的白墻黑瓦,河畔脈脈無語的垂柳,天空中細密微涼的煙雨,以及村落中裊裊上升的炊煙........我們又回到了那個桃源仙境,畫里鄉村——婺源。此時正是盛春時節,在江南的煙雨中,游人撐著當地古色古香的油紙傘絡繹不絕,街巷兩旁,經過改造修建的明清風格建筑里有了當地居民招待遠客的身影。
風景依舊如畫,遠方的游子為了家鄉的建設重回家鄉,上百棵百年老樹依然靜靜的看著人來人往,而這片桃花源,終于為外來人所探得,他們,亦給這片古村落帶來一份別樣的景致。我們欣然看著這一片祥和景象,想起了十年前我們對這片桃花源進行旅游規劃開發的歷歷幕幕。
曉起初憶,曾是驚鴻照影來
十年前,我們有幸對這個具有“中國最美鄉村”之稱的婺源的曉起村進行旅游開發規劃,當我們課題組跟隨負責人進行項目考察時,我們驚詫的發現,它所具有的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在我們的眼前無一不是一幅幅美麗詩意的水墨畫。而這一美境,卻真如世外桃源般無人識得,而因道路交通等造成經濟滯澀等原因,村中的年輕人也不得不離開這個美麗的家鄉而出外務工,整個寧靜的古村里,安靜卻缺少一份活動的生氣,宛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讓我們為之扼腕嘆息。
曉起位于婺源縣東部江灣鎮境內。西南距縣城紫陽鎮33公里,經紫陽鎮往東至浙西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152公里、南下至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58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鎮84公里、轉北至皖南“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黃山161公里。位于縣城東北45公里的溪河交合處,有上、下曉起之分。
上曉起村,位于一條西北呈東南向狹長山谷的進口處,清澈見底的養生河穿村而過;下曉起村位于山谷口的溪、河合口處。兩村由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古道相連。村周山巒青翠,綠樹陰翳,村中小巷、田間阡陌、彎彎山道均以青石鋪就,晴天無塵土,雨后無泥濘,村落山水互為點綴,達到房屋群落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的審美意境。而上坦村位于下曉起東北部約2.5公里處,村落環境與上、下曉起相近。
前空遠盼,半邊日出半邊雨
通過對曉起的考察和分析,我們發現對其旅游開發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總結為以下幾點:
優勢:
1、婺源縣是中國旅游市場上一顆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星,其“中國最美麗的鄉村”的形象漸入人心,當地政府也非常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把旅游業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曉起搞旅游接待已有多年,旅游業的發展初具規模,已成為婺源的旅游東線上的一個熱點景區,在旅游市場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形象;
3、曉起在婺源眾多的景區(點)中有著較強的特色,其區別其他古村落的特點在于它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還擁有完美的外部生態環境,中國古代那種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諧的生活生產方式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4、曉起有實力強大的旅游投資公司進行開發建設,資金和人力資源有穩定的保障,有利于把曉起建設成婺源的龍頭景區。
劣勢:
1、婺源縣的交通劣勢是制約其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縣境內沒有鐵路、航空,沒有高等級公路與主要客源地相連;
2、現代的生活居住方式對古民居、古建筑的破壞比較嚴重,影響到了曉起生態文化村的整體形象;
3、由于前期村民自發搞旅游的時候,缺乏科學地規劃和管理,有些項目缺乏長遠考慮,形成了建設性的破壞;
4、旅游的綜合環境比較差,衛生狀況差、導服人員素質較低、配套設施不完善都嚴重制約了曉起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曉起規劃,打造生態第一村
針對曉起村旅游開發情況,我們以保護與發展并重,生態與民俗并舉,觀光與度假并進,競爭與合作并存四大戰略為指導進行了以下旅游開發規劃。
形象定位:千年生態文化村
功能區分規劃
規劃區擁有豐富的古村落建筑和較完整的古村落布局,植被良好、環境優美,水口與后山的古樹林尤為珍奇。規劃區是一個以珍奇的生態環境見長的古村落旅游區。根據規劃區的功能性質,綜合考慮規劃區現有資源及賦予的主題文化,我們把景區分成七大功能區:入口接待區、仕宦文化區、商賈文化區、水口休閑區、龍山古木區、田園風光區、規劃控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