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外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一)國內外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休閑農業在北美、西歐、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臺灣等地發展較早新加坡以及中國臺灣等地發展較早,基于各地不同的資源基底、思潮理念、客源選擇等形成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包括日本模式包括日本模式、加拿大模式、新加坡模式、中國臺灣模式。
1、日本模式——農務參與型模式
日本休閑農業經歷了高級度假村模式—觀光休閑模式——農務參與模式的開發導向,其發展思潮理念也逐漸從“純經濟理論”轉向了“回歸自然”,有朝著綠色休閑與體驗型農業方向演有朝著綠色休閑與體驗型農業方向演進的趨勢,逐漸突破以往只有觀光與休閑功能的局限性,拓展了體驗功能和學習功能拓展了體驗功能和學習功能,達到真正體驗農事的目的。目前主要以農務參與型模式為主,重點體現當地特色重點體現當地特色,以市民農園等形式滿足游客“回歸自然”的心態。
2、加拿大模式——民俗體驗型模式
結合加拿大的休閑農業特色,以“感受自然”的模式理念重點打造民俗體驗型休閑農業的模式理念重點打造民俗體驗型休閑農業。將美食之旅與休閑農業進行有機結合,將品嘗美食融入到休閑農業的開發項目中將品嘗美食融入到休閑農業的開發項目中,增加游客的參與和體驗性,方便參加者欣賞途中美景,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豐富了休閑農業的內涵。
一般以旅游度假模式進行開發,采用權利下放,當地政府和旅行社充分合作的經營方式當地政府和旅行社充分合作的經營方式。
3、新加坡模式——科普教育型模式
基于自身的資源及城市特征,新加坡采用了讓都市農業向高科技新加坡采用了讓都市農業向高科技、高產值發展的理念,以國家投資,招標發展的經營方式實現了農業與城市的相互滲透,形成了著重發展高科技、高產值的現代集約農業科技園的經營特點,重點體現休閑農業的科普教育性重點體現休閑農業的科普教育性。
4、中國臺灣模式——觀光休閑模式
臺灣休閑農業是在農業產業轉型的背景下興起的,以觀光休閑模式為主以觀光休閑模式為主,以觀光、休閑、體驗為主要特征。其強調以自然、鄉土、草根性為產業本底,,即親近自然,建立以旅游、休息、文化、社會、經濟、環境、健康等功能相結合的經營體系,一般包括綜合性休閑農場、觀光農園、民俗民宿、休閑勝地四種類型?梢,中國臺灣模式的經營特點是突出其社會功能中國臺灣模式的經營特點是突出其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三位一體化。
(二)石城縣休閑農業游憩業態分析
基于上面對國內外休閑農業模式的分析和研究,下面就石城縣的休閑農業游憩業態進行分析下面就石城縣的休閑農業游憩業態進行分析。
表1 石城縣休閑農業游憩業態分析
(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研發
從形態上,石城縣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有農戶型、村落型、農場型以及莊園型四種類型村落型、農場型以及莊園型四種類型。不同的鄉村旅游產品形態,不僅經營主體不同,經營規模不同,經營方式不同。這四種不同的鄉村旅游形態共同構成石城縣鄉村旅游產品體系。
1、農戶型
農戶型是以單個農戶為獨立單元,自發開展的鄉村旅游活動和提供最基本的鄉村旅游服務。農戶型構成了石城縣鄉村旅游服務體系金字塔的最基層,成為石城鄉村旅游中最廣泛的旅游產品形態。
農戶型缺乏必要的行業管理,也缺乏必要的行業輔導,由于在農戶之間很可能出現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這往往影響整個石城縣鄉村旅游的形象。因此,對于農戶型,必須制定相應的鄉村旅游管理政策,推動石城縣農戶型經營的規范性發展。
項目載體:水廟村農戶型、高田村農戶型、木蘭村村戶型、中村農戶型。
2、村落型
對于具備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整體村落,村落整體化經營逐步替代分散、自發和小規模的農戶經營形態,成為石城縣鄉村旅游的重要產品形態之一。村落型產品形態在于將農戶型納入村落的整體經營體系之中,成為整體產品的一個環節,而不是鄉村旅游產品的全部。石城縣村落型產品的經營可以采用三種方式:村落自己管理模式、外來投資集團的整體經營管理模式、企業+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
項目載體:秋溪村村落型、紅石寨村落型、田心村村落型。
3、農園型
基于對農業體系的局部劃分,形成的一種相對而言較為獨立,具備一定同質功能,且特色比較明顯的農業園區。
項目載體:紅石寨創意農業園區、南廬國家賞荷基地、高田國家賞荷基地。
4、山莊、莊園型
鄉村山莊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是在鄉村休閑度假發展過程中人們將商務度假、休閑度假和旅游房產開發向鄉村延伸的一種旅游形式,通過在優美恬靜的鄉村建設度假別墅、度假村、鄉村俱樂部等設施,給城市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度假的第二鄉村居所。
項目載體:蓮花莊園、溫泉主題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