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園區現狀解讀
1、園區概念
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面積10平方公里(1.5萬畝),示范區面積134.7平方公里(20.2萬畝),輻射區面積4606平方公里(690.9萬畝)。
示范區:定位:是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示范推廣應用和積聚擴散的基地。示范區要緊緊圍繞糧經草種植、特色有機果蔬種植、設施農業、養殖基地建設等,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要求,依靠相關技術成果,建設成為引領區域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升級的樣板區。
功能分區:依據農業園示范區地域自然地理背景,因地制宜進行功能分區。包括棉花全程機械化、高新節水示范基地、特色有機果品種植示范基地、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畜牧養殖示范基地、綠色水稻種植示范基地、飼草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示范區安全優質農產品依托核心區的農產品加工和集散地進行深加工和轉化升值,從而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
核心區:定位:成為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集聚地和輻射源,是園區農業技術成果引進及科研開發、成果應用示范及創新企業孵化、科技交流與技術培訓中心、農業科技貿易與物流中心,是園區循環經濟模式的展示區。
功能分區:包括農業科技研發與孵化區,會展中心和交流中心,南疆特色果蔬苗木快繁基地,循環經濟區,農產品加工和集散地等五個功能區。
2、園區基本概況
自然條件優勢:光熱、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生產優勢明顯,并具有代表性,是國家優質棉基地和兵團特色林果基地,長絨棉出口占全國的70%。
科研教育培訓推廣力量優勢:有南疆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我國唯一的長絨棉育種基地。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和成果轉化能力,兵團農業科技綜合貢獻率達55%。師、團、連三級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健全、培訓體系健全。
大農業優勢:農業生產水平高,體現在作物單產水平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兵團平均綜合水平90%,集約化程度高,人均管理定額遠遠大于南疆人均3畝的水平。
產業發展基礎:園區農產品加工區定位為棉紡、農副產品加工和倉儲物流,F有棉紡30萬錠,水稻加工10萬噸,精煉油1.8萬噸,釀酒2000噸,24萬噸棉蛋白,1000噸辣椒素,20萬噸復合肥等,2009年工業總產值5.27億元。
地緣優勢和產業相似性:南疆的區域交通中心,戰略地位重要,有利于發揮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政策支持優勢: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對新疆、兵團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在新疆召開的科技援疆會議上,萬鋼部長講話中提出要加快推動新疆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支持自治區和兵團各建設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
核心區: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建成棉花專家大院、新疆南疆區域科技創新基地、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棉花研究所、園藝研究所,建有兵團南疆干部培訓中心。
棉花尤其是長絨棉等作物良種繁育水平不斷提高,育成棉花、水稻、小麥等作物品種35個,建成南疆棉花育種中心、長絨棉原種擴繁基地、南疆特色果蔬苗木快繁中心。
正在積極探索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已投入8000多萬元建設循環農業示范區、示范、輻射區:棉花全程機械化示范由3萬畝推廣到60萬畝,高新節水灌溉示范由3萬畝擴展到22萬畝,綠色水稻種植面積由5萬畝擴展到16.5萬畝。畜牧養殖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并帶動飼草種植基地的建設。園區建設全面提升了師市農業生產水平,為農業的規;、標準化、產業化生產經營提供了示范。
3、園區現狀總結
1、硬件建設初具規模,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已經顯現。
2、軟環境建設上,成功舉辦紅棗文化節等活動;將師市人民的思想統一到園區的發展建設上。
3、認識上,高度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國家級農業園區的地位和要求;認識混亂,在園區的范圍、作用、意義等方面沒有達成統一,對示范區、輻射區的認識還存在各種偏差。
4、空間上,布局分散,園區與城市的融合不夠,對各園區的要求不夠。
5、產業上,空間上的零散導致難以發揮積聚效益,需要整合一些積聚的功能。
6、文化上,未能將兵團文化的很好的結合與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