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水井古建筑群落的形成及其特點
大水井古建筑群座落于《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市柏楊壩鎮的莽莽群山之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長江中下游目前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建筑群,集西方建筑與土家建筑特色于一體。整個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氏莊園和李蓋五宅院等三部分組成,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演繹著一個家族的榮與辱,凝固了一個民族的建筑文化史。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于一體的“土圍子”。2002年國務院將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三部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開發現狀
大水井古建筑群落旅游規劃開發應該說不是很如人意,每年也就幾萬人的游客,而且很多都是接待參觀的人員,目前的游客以接待參觀和散客為主,團隊游客較少,旅游區在市場上沒有多大的反響。
三、問題分析
建筑學學術價值并不等同于旅游價值。大水井古建筑群目前主要以古建筑文物呈現,且古建筑年久失修部分地失去了當年的文化信息,除了建筑本體,內部的裝飾等體現文化內容的東西都沒有了。這使其旅游功能極為薄弱,具體表現在旅游內容不夠豐富,室內陳設沒有或者過于簡單、吸引力較弱,尤其是與周邊環境割裂,沒有與當地社區融為一體,自成體系的發展,致使產業鏈較短。
旅游如要健康持續地發展,下一步規劃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游客到這里來看什么,僅僅停留在建筑和圖片展示上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大水井的核心吸引力是什么?
(2)龐大的建筑群、數百間房間除了展示外是否能挖掘其它功能?
(3)大水井古建筑群的旅游開發如何與周邊環境互動,形成體驗、消費較為完整的綜合性旅游區?
四、開發方向
古建筑觀光向鄉村社區休閑度假轉變
五、旅游區總體定位
以大水井古建筑為核心產品,以土家文化、鄉村文化為靈魂,發展文物觀光游、綠色生態游、鄉村度假游及家族文化體驗游,打造中國人的“鄉村假日”,成為全國知名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鄉村休閑度假區。
六、三大創新
1、空間理念上的創新:從單一建筑到社區的突破
2、表現手法創新:從靜態展示到動靜結合,強調參與性,打造體驗型的現代旅游區。
3、規劃理念的創新:重視軟件規劃,強調軟硬兼施的規劃理念
七、開發要點
(1)在對古建筑進行整改的時候,以“修舊如舊”的手法,并力爭恢復從前的一些裝飾;
(2)做好解說與牌示系統的工作,使古建筑立體起來,游客能從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學到更多的東西;
(3)搞一些體驗類的項目,例如“拋繡球”,使游客能夠參與其中;
(4)恢復李亮清宅院前的池塘;
(5)線路的設計:從李亮清莊園開始進行參觀,沿游步道步行至李氏宗祠,再沿著石板路到龍橋河,在此處上車到李蓋五故居;
(6)李亮清莊園的文化主要突出富商巨賈的大院文化,李氏宗祠則突出宗族文化,李蓋五故居則突出豪門文化。
(7)在山頂或者視野焦點處修建幾個亭臺廊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