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應投資商的邀請,我院院長湯俊一行再次前往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考察項目。
長安街一路往西,城邑門頭次第開,在門頭溝,依次打開的是春秋的秦晉之門、遼闊的草原之門和明清的城郭之門。
沿著太行山的南北大道和東西大道,在門頭溝縱橫經緯,成為黃河文化和中原文明向東遷移的天然通道,秦晉文化與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與平原文化,經歷漫長的時光,逐步融合為北京的中心。
北京的西邊,一直被認為是北京的文明肇始,房山的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早已為世人所知,門頭溝也有一處距今1萬年左右的東胡林人遺址,也反映了門頭溝作為北京城的薪火之源的重要地位。
門頭溝尤其擁有極其豐富的地層地貌,幾乎囊括了我國華北地區的所有的地層,是我國地質工作的搖籃。
馬蘭黃土孕育了文明,門頭溝的煤炭溫暖著農耕文明時期的京城,尤其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源源不斷給都城送去養分。
永定河發源于山西寧武縣和內蒙古興和縣,自河北經過官廳水庫后,從太行山的崇山峻林中奔騰而出,在門頭溝形成北京的第一道水門。
水,就是文明的源流,以永定河為主,包括泃河、潮白河、溫榆河、大石河等為輔的洪積沖積扇沖刷形成了“北京灣”。
如果說“北京灣”是首都的母體,永定河就是北京的臍帶,門頭溝則連通著都城的經絡。
北京城的崛起,源自低處華北平原、陜西高原和內蒙高原的交匯帶,門頭溝就是這個交匯的中心區域之一。
西山是北京人的情結,在燕京景物中,無論是后海鬧市的銀錠觀山,還是城郊山野的西山晴雪,西山是都城的遠方對景。
從旅游角度來看,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堪稱一種境界,京西可望,而且可行,長安街向西,轉眼改天換地,平地出高山,京西古道已變成108、109國道的景觀大道,正在修建的109國道高速公路更將拉近門頭溝與京城的時間距離。
進入門頭溝,開門見山望水訪鄉愁,三山(靈山、百花山、妙峰山)、兩寺(潭柘寺、戒臺寺)、一湖(珍珠湖)、百村(星羅棋布的古村落),門頭溝在這秀山麗水中猶如桃花源中落英繽紛的宜居樂園。
項目地位于門頭溝區齋堂鎮,為太行山山脈中的一座大裂谷,緊鄰京西著名古村落爨底下。
今天要考察的項目地就是太行山脈中的一段大裂谷,位于永定河邊的沿河城。沿河城是一個明代的軍事要塞,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依山就勢、憑險河邊,現在依舊存有舊時的城墻和拱門。除了城堡,還有一系列敵臺和斷續邊墻守衛在沿河城周邊,構成一套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彌補了長城在這一段的缺失。為什么明朝會如此重視這里的防御呢?觀察一下此地的地形地貌就會明白。門頭溝一帶的山體屬于太行山脈尾閭,其構造運動與燕山山脈相似,山體更破碎、斷層更密集。從沿河城向東偏北方向延伸,有一條大斷裂帶,這種構造的直接產物,就是在沿河城西邊方向的數條近似平行的大裂谷,裂谷成西北——東南走向,形成了溝通邊塞內外的天然孔道,若不加防范,來犯之敵便可沿著孔道長驅直入。
昔日的軍事重地,今日,這種自然的饋贈就是無價的觀光休閑旅游資源。從進溝的土石路開始,山勢陡然收緊,左右兩邊壁立的山崖高不可攀,這就是“一線天”。峽谷里的路很是平坦,皮卡車可以縱情馳騁,連綿十多公里的峽谷仿佛有萬馬千軍來襲,又想象洪水咆哮而下,局部路段雜灌叢生,無數個支溝孔洞幽靜深邃,望之“別有幽愁暗恨生”。
龍門溝最深處黃草梁底下有一個名為榆樹灣的舊村,舊村已經空無一人,唯有“枯藤老樹昏鴉”伴著“古道西風”,迎送每天的朝陽夕嵐。沿村后坡道可以上到被稱作“七座樓”的邊墻防線和著名的高山夷平面——黃草梁。在黃草梁的“十里坪”,仰望清空,感受“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遠。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寂寥與清潔。
門頭溝最西邊的齋堂、清水兩個鎮是北京市的屋脊,東靈山、百花山、黃草梁、老龍窩等高峰屹立,山脊開闊平緩,山坡陡峻,山谷窄深。永定河以南、齋堂川以北、沿河城斷裂帶以西的一片山地尤其明顯。這是夷平面作用的產物,五六千萬年新生代開始時門頭溝這片地方曾經是一個比較開闊的準平原,隨著新生代開始后的喜馬拉雅運動,北京西山地面抬升、斷裂帶發育,河流切割有風雨侵蝕作用也逐漸增強,原有的高平面被撕裂,僅遺留下一些尚未被侵蝕殆盡的部分,這就是現在的山頂地帶。
循永定河、探沿河城、蹚龍門溝、食向陽水、登黃草梁、晀七座樓、瞰齋堂川,太行山尾閭、永定河出山、地質地貌大觀、北京都城淵藪,“神秀京西,居游天堂”,門頭溝美不勝收!
免責聲明:
文章所引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和其他公開平臺,僅供學習參考,若涉及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